乘用車市場供大于求態(tài)勢逐步加劇
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市場供給大于需求約為24萬輛,其中一季度供求差約為9萬輛,二季度則增加了15萬輛。
1-5月,我國進口乘用車8.15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3.19%,作為主體車型的轎車進口數量明顯減少,是造成進口乘用車數量降低的直接原因。
由于年初進口乘用車關稅的下調,刺激了一季度乘用車進口數量的增長,但其作用并未持久顯現,到二季度進口車數量整體下降,4月和5月基本和去年同期進口量持平。估計上半年乘用車進口總量約為9.5萬輛。與進口車市的低迷相反,乘用車出口呈現大幅度增長態(tài)勢。今年1-5月份,共出口乘用車0.42萬輛,達到去年全年的出口水平。估計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出口將達到0.6萬輛。
總量上看,國內乘用車市場供給大致為“國內產量+乘用車凈進口量+上年期末庫存”,而國內乘用車總需求量為銷售量。上半年乘用車市場總供給量約為200萬輛,而國內總需求量為176.37萬輛,因此供求差約為24萬輛。一季度供求差約為9萬輛,二季度不但沒有消化一季度的供求差,反而增加了15萬輛。如果按照乘用車市場供求差預警量為平均月銷量的標準來考察,一季度平均月銷量為29.47萬輛,市場供求狀況基本保持平衡;二季度平均月銷量為29.37萬輛,市場供給大于需求的態(tài)勢有所加劇,但仍在供求差預警量范圍之內。
此外,供求差的增加還可以通過產銷率的變化來體現。1-6月份各乘用車生產企業(yè)產銷率呈逐月下降態(tài)勢,6月份產銷率與1月份水平相比,下降了28.48個百分點。從3月份起,累計供求差變?yōu)檎担f明月產量已經開始大于月銷量,到6月份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產銷率的降低意味著庫存不斷增加,導致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態(tài)勢加劇。
專家認為,今年以來國內乘用車市場供給快速增長主要源于三個方面:一是乘用車市場從2002年到2004年一季度都保持了高速增長,特別是2003年末到2004年初,乘用車生產企業(yè)產銷率超過100%,這使得各生產企業(yè)對今年的市場狀況較為樂觀,在年初安排生產計劃時紛紛擴大了產量和增加了產能;二是今年上半年不少乘用車生產企業(yè)都推出了新車型,新、老車型共同投放市場使市場供給增加;三是部分中小規(guī)模的企業(yè)不斷擴大產量,希望借助產量的增長實現成本的降低和市場份額的擴張。
而造成需求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乘用車整體價格水平在5月份出現大幅度下降,使消費者購買風險增加,強化了消費者的近期降價預期,從而使需求的價格彈性短期內相應降低,“買漲不買跌”的購買心理導致車市陷入“降價-持幣待購-銷量下降-降價促銷-加強持幣待購”的循環(huán)。而有關媒體對乘用車市場供求和價格的悲觀性報道又對消費者購買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數據顯示,6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比3月份下降了5.3點。其中,認為購買汽車時機適當的消費者從3月份的20%下降到6月份的18%。
二是部分消費者預期明年年初取消配額和繼續(xù)降低關稅后,進口乘用車價格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這將打壓國產乘用車、特別是中高級乘用車的價格,同時預期國產乘用車會在關稅降低、配額取消之前先行降價以鞏固市場占有率,因此延遲購買,客觀上造成年中實際需求的不足。
三是乘用車消費環(huán)境惡化和使用成本增加抑制了部分消費。隨著大中城市乘用車的增加,堵車和停車難現象日益突出,使乘用車相對于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代步工具的比較優(yōu)勢下降。此外,從購買和使用成本來看,車貸險的淡出、車損險價格的提高、燃油價格的上漲、相對較重的汽車消費稅費等因素,都制約著乘用車需求的快速增長。
四是二季度銀行逐步收緊了個人汽車消費信貸。當前銀行汽車信貸首付款超過30%,無公司擔保貸款人的還款年限縮短為3年以內,貸款消費的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
五是在2003年和今年一季度車價大幅度降低的條件下,有很大一部分消費需求已經得到釋放,隨著這種短期因素作用的減弱,今年二季度銷量增幅的降低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