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熱模鍛錘事故分析
一、錘桿頻繁斷裂
16t模鍛錘的錘桿在一個半月內(nèi)連續(xù)出現(xiàn)三次斷裂,均斷裂于錘桿與錘頭錐度過盈緊配合的銜接處(圖1)。在錘頭空懸時突然斷裂,錘頭連同上模沿導軌滑落。
圖1
1.斷裂狀態(tài)
仔細檢查錘的閉合高度、導軌距離和同心度,都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錘桿的材料為35CrMo,其化學成分、非金屬夾雜物、低倍冶金缺陷均符合國家標準,金相組織及硬度也符合相關技術要求;斷口形態(tài)有明顯的三個區(qū)域,即裂紋源、貝殼狀的裂紋擴展區(qū)和瞬鍛區(qū),屬于典型的低周疲勞斷裂。
2.原因分析
斷口處有一個裂紋源,為單向彎曲疲勞斷裂,說明錘桿在錘擊過程中曾反復單向彎曲導致疲勞斷裂。因此,仔細檢查錘的基礎,發(fā)現(xiàn)由于前期使用過短且偏心較大的鍛模,由于打擊力量太大,致使模座一角塌陷。當換用長鍛模時,下模燕尾承受面受力不均,每次重擊都造成上、下模傾斜,導致錘桿彎曲。
由于錘桿與錘頭為錐度過盈配合,錘頭緊箍在錘桿上,錘桿緊箍面受壓應力,而交界線上則受拉應力,與彎曲應力疊加,形成很大的應力峰值,產(chǎn)生疲勞裂紋源,裂紋在反復彎曲中擴展。
為了節(jié)省蒸汽,大型模鍛錘設計上采用配汽滑閥與節(jié)流旋閥聯(lián)動的控制方式,用錘頭上下移動代替錘頭懸空,也加速了裂紋的擴展。當剩余連接部分承受不住沖擊力時,便突然斷裂。
3.解決辦法
更換模座,盡量少使用短鍛模;盡可能避免偏心打擊;新錘桿安裝前,其連接部分采用深冷滾壓,使錘桿表面產(chǎn)生壓應力,以抵消錘桿可能彎曲出現(xiàn)的拉應力。
二、燕尾脫落
1.脫落狀態(tài)
16t模鍛錘鍛造直徑500mm車輪鍛擊成形過程中,錘上提時,上模燕尾突然脫落,模具翻落于地。在鍛造生產(chǎn)中,模鍛錘燕尾溝槽部分出現(xiàn)裂紋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裂紋一般走向都是向下的(圖2),并逐漸擴展。而該裂紋走向則是向上的,在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燕尾突然脫落,且斷口光亮細密。
圖2
對相關件材料作理化分析,材料為5CrNiMo,燕尾承擊面硬度268一271HB,模具承擊面硬度288-293HB,燕尾溝槽305~309HB。
2.原因分析
鍛模與錘頭靠定位鍵、模和墊片在燕尾部位連接,燕尾根部圓角過小,鍛造偏擊會導致燕尾溝槽產(chǎn)生裂紋并逐漸擴展。因此燕尾溝槽是處于應力峰值點。
燕尾回火是在模具整體淬火回火后,再在燕尾回火爐中進行的,由于燕尾回火爐無控制系統(tǒng),操作全憑經(jīng)驗。從硬度值看,該模具燕尾回火不充分。由于燕尾硬度高,韌性差,且硬度不均勻,在強大沖擊力作用下發(fā)生斷裂。
在開式模鍛中,模鍛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鍛件成形后期,即當金屬充滿型腔后,由于飛邊厚度的進一步減薄和冷卻,橋口摩擦等原因,多余金屬流出橋口的阻力極大,此時變形只局限在分模面附近很小的范圍內(nèi),形變抗力非常大。模鍛錘的破壞,多出現(xiàn)在此階段。
三、鍛模破斷
1.現(xiàn)象
16t模鍛錘鍛造傳動盤時,錘在下?lián)魰r沿上模燕尾溝槽垂直斷裂,斷口呈階梯式撕裂。脫落部分將下模打裂。將兩部分合攏并分析相關配件,發(fā)現(xiàn)連接鍛模與錘頭的楔,已嚴重變形,致使楔和鍛模肩之間沒有了安裝間隙。同時作纖維方向試驗時,發(fā)現(xiàn)鍛模流線與打擊方向一致。
2.原因分析
緊固方式不合理,模鍛時鍛模肩成為支承面,在燕尾根部產(chǎn)生很大的彎曲應力。合理的連接方式應使錘頭、楔和鍛模肩之間有1.5一2mm的安裝間隙(圖3),使燕尾成為支承面。
流線與打擊方向一致,致使燕尾溝槽部強度降低,造成垂直斷裂。
由于傳動盤工件薄,橋口高度小,鍛件面積大,變形抗力大。且模鍛錘的行程不固定,主要靠加大行程來增加錘擊力量,進一步加速了鍛模破裂。
圖3
3.解決辦法
使模塊材料的流線與打擊方向垂直,流線與鍵槽中心線盡量一致。合理安裝鍛模,提高燕尾溝槽加工精度。
綜上所述,大型模鍛錘的重大事故,都源于鍛造過程中的強大沖擊力,其模具設計、安裝調(diào)試、操作方式和配件加工中的一些不符合規(guī)范的細節(jié),都會造成設備的破壞。因而大型模鍛錘受力的均衡性及運行的平穩(wěn)性是保證設備正常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