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磨損的補償方式及其經(jīng)濟分析
摘 要:本文扼要介紹了設備磨損的三種補償方式,并結合實例,通過大修理經(jīng)濟性界限法對設備磨損的補償方式進行了經(jīng)濟分析。
關鍵詞:磨損 補償方式 經(jīng)濟分析
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磨損,磨損是設備陳舊落后的主要原因。設備的使用和維護管理,主要就是為了減少設備磨損和在設備磨損后及時進行補償,補償有三種方式:修理、更新和改造。這三種方式采用哪種方式較好,就需要進行經(jīng)濟分析。
一、設備磨損的補償
設備受到磨損需要補償,磨損形式不同,補償方式也不同。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 機械設備在力的作用下,零部件產生摩擦、振動、疲勞、生銹等現(xiàn)象,致使設備的實體產生磨損,稱為設備的有形磨損。 所謂設備的無形磨損是指由于科學技術進步而不斷出現(xiàn)性能更加完善,生產效率更高的設備,使原有設備的價值降低,或者是生產同樣結構設備的價值不斷降低而使原有設備貶值。補償方式一般有修理、改造和更新。有形磨損的補償,可以是修理或更新;無形磨損的補償,可以是改造或更新。修理、改造屬于局部補償,更新屬于完全補償,
1.設備修理
設備修理是修復由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設備損壞和精度劣化,通過修理更換已經(jīng)磨損、老化和腐蝕的零部件,使設備性能得到恢復,其實質是對設備有形磨損進行補償,手段是修復或更換,目標是恢復設備性能。按修理的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一般分為小修、項修大修。設備的大、項、小修不僅是工作量和工作內容上有所區(qū)別,而且所需費用、資金來源也不同。項、小修所需費用直接計入生產成本,而大修所需費用則由大修理專項費用開支。
設備大修是用修理或更換任何零部件(包括基礎件)的方法,恢復設備完好技術狀況和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復設備壽命的恢復性修理。設備項修是為恢復設備總成(或某一系統(tǒng)、單元)完好技術狀況、工作能力和壽命而進行的作業(yè)。設備小修是用修理或更換個別零件的方法,保證或恢復設備工作能力的運行性修理。
2.設備更新
設備更新從戰(zhàn)略上講,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因為一臺設備經(jīng)過多次修理,可以在更長的時間里勉強使用,這樣長期使用設備不進行更新,意味著這么長的時間里沒有技術進步,它是生產發(fā)展的嚴重障礙。
設備更新有兩種形式:原型更新和技術更新
原型更新又稱簡單更新,它是用相同型號設備以新?lián)Q舊。這種更新主要用來更換已損壞的或陳舊的設備。這樣有利于減輕維修工作量,能保證原有產品質量,減少使用老設備的能源、維修費用支出,縮短設備的役齡。但不具有更新技術的性質。
技術更新是以結構更先進、技術更完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效率更低、外觀更新穎的設備代替落后、陳舊,遭到無形磨損,在經(jīng)濟上不宜繼續(xù)使用的設備。這是實現(xiàn)企業(yè)技術進步,提高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的主要途徑。
反映某一國家、部門或企業(yè)設備更新的速度指標,可用設備役齡和設備新度來表示,設備的役齡是指設備在企業(yè)中服役的年限。設備的役齡越短,表示某個部門或企業(yè)的技術裝備水平越先進。設備的新度是指設備的凈值與設備的原值之比。設備的凈值指設備的原值減去設備的折舊。設備新度系數(shù)越大,表明設備越新穎,現(xiàn)代化程度越高。
3.技術改造
所謂設備的技術改造,就是應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成就和先進經(jīng)驗,根據(jù)生產的具體需要,改變舊設備的結構或增加新裝置、新部件等,以改變舊設備的技術性能與使用指標,使它局部達到或全部達到目前生產的新設備的水平。
設備技術改造是對現(xiàn)有企業(yè)技術改造的有效措施,在技術上能克服現(xiàn)有設備的技術落后狀態(tài),促進設備的技術進步,擴大設備生產能力,提高設備質量,在經(jīng)濟上也是優(yōu)越的。因為改造是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原有設備的零部件有許多可以繼續(xù)使用,因此所需投資往往比用新設備要少,同時,改造有很大的針對性和適應性,能適應生產的具體要求,在某些情況下,其適應性程度甚至超過新設備,某些技術性能達到或超過現(xiàn)代新設備的水平。由此可見,技術改造較設備更新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設備技術改造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得到的。當出現(xiàn) 一種新的工作原理,一種新的加工方法時,這種先進的原理和加工方法,用原有設備改造,改造量太大,很不經(jīng)濟,因此,采用設備更新的方法顯得更為經(jīng)濟些。設備的役齡對設備的技術改造影響很大,對役齡大的特別陳舊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技術上常常是很困難的,所需費用也很高。
二、經(jīng)濟分析
設備大修、更新和改造都是對設備磨損的補償。 當設備,特別是一些重要設備進入大修期后,不能僅局限于考慮大修,還應考慮技術改造與更新的可能方案,從這些方案的利弊對比中做出最適當?shù)臎Q策。由于設備的大修、改造和更新都需要較大的投資,對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影響也很大,且各不相同。因此對它們主要是從經(jīng)濟上做出分析和比較,以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jù)。進行經(jīng)濟分析的方法很多,我這里從設備檢修管理角度出發(fā),只討論是否應進行大修理的一種決策方法,即大修理經(jīng)濟性界限法。
大修理經(jīng)濟性界限法是從設備大修理的費用R不應大于同期該型號新設備的價格S開始,而確定設備該不該大修首先應滿足必要條件: R<S
否則,不必花費人力物力去進行設備大修理,寧可買新機器。但這個條件過于簡單,沒有考慮設備報廢時的余值、設備性能的改善和設備使用費用的差別。修理后的設備與新設備相比,技術故障多,設備停機時間長,日常維護和小修理的費用多,與設備使用的有關費用增加了,同時,大修理的時間間隔也縮短了,因此用修理過的設備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高于用具有相同用途的新設備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因此,這種大修理也是不合理的。故合理的大修經(jīng)濟性界限值計算公式應為:
Rgi=SKiiKpi-△EiToi+(Sv-Si)
式中:
S---同期該型號新設備的價格;
Rgi---第i次大修理的經(jīng)濟性界限值;
Kii---大修周期縮短系數(shù),Kii=Toi/TH;
Toi--舊設備第i次大修后的大修周期;
TH--新設備從使用到第一次大修理的時間;
Kpi--生產率修正系數(shù);Kpi=Poi/PH;
Poi--舊設備第i次大修后的生產率;
PH--新設備的生產率;
△Ei--第i次大修后,每年維修費用比新設備增加的數(shù)量;
SV--設備折舊后的余值;
Si--設備報廢時的殘值(或轉售價值)。
所以,在確定大修計劃是否經(jīng)濟時必須滿足Rfi<Rgi
式中 Rgi-第i次大修理預算費用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
某廠有一臺設備,購置價格為8000元。目前市價仍與原值相同,設備按直線法折舊,年折舊率4.5%。
(1)當該設備使用10年后,需進行一次大修理。設修理后大修周期縮短為8年,生產率保持不變,每年的維修費用平均比上一修理周期增加80元。第一次大修預算費用為4500元。若該設備不修理轉讓給其它單位可得4100元。試分析該設備第一次大修理的經(jīng)濟性。
解:
大修理周期縮短系數(shù)Ki1=8/10=0.8;
生產率修正系數(shù)Kp1=1;
使用10年后設備余值Sv=8000-8000×0.045×10=4400元
按式 Rg1=SKi1Kp1-△E1To1+(Sv-S1)計算大修理經(jīng)濟性界限值
Rg1=8000×0.8×1-80×8+(4400-4100)=5460元
預算費用Rf1=4500元<Rg1=5460元,故第一次大修理是合算的。
(2)當該設備使用15年后需進行第二次大修理,設其下一次大修理周期縮短至7年,每年維修費用平均比第一次大修理周期內的費用高120元。生產率降低系數(shù)為0.96。預算大修理費用為5300元,若不修理,轉售舊設備可得2000元。試分析進行第二次大修理的經(jīng)濟性。
解:
大修理周期縮短系數(shù)Ki2=7/10=0.7;
生產率修正系數(shù)Kp2=0.9;
設備余值Sv=8000-8000×0.045×15=2600元;
大修理經(jīng)濟性界限值Rg2=0.7×0.96×8000-120×7+(2600-2000)=5136元
預計大修理費用Rf2=5300元>Rg2=5136元。故進行第二次大修是不經(jīng)濟的。
(3)若第二次大修理不經(jīng)濟,則應考慮進行技術改造,若花4000元進行改裝,使設備性能有所提高,每年節(jié)省工時300小時,每個工時成本按4元計算。若要求在第三個修理周期的7年時間內回收改造投資,試分析其經(jīng)濟性。
解:
每年節(jié)省的成本為300×4=1200元
每年最少應回收的投資(包括技術改造和補償超額的大修理費用)為:
1/7(5300-5136)+1/7×4000=595元
每年節(jié)約成本1200元>應回收的投資595元,故進行這項改造是合理的。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企業(yè)的設備管理以經(jīng)濟效益為中心,因此如何做好設備經(jīng)濟管理工作,也是企業(yè)設備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設備磨損后需要進行補償,而任何一種補償方式:設備的大修、改造和更新都需要較大的投資,對企業(yè)經(jīng)濟效益影響也很大,因此,在對設備磨損的補償方式進行選擇時不能憑空想象,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尊重設備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研究它的科學性、經(jīng)濟性、先進性、適用性,以取得最佳的經(jīng)濟投資效益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