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浪尖李鴻章(下)
由廣州海路北上要經(jīng)過香港,港督卜力與孫中山對 “孫李合作”實現(xiàn)“兩廣獨立”仍未完全放棄希望,還想借此作最后努力。卜力起初甚至想將李強行扣留,由于英國政府的堅決反對才作罷。李鴻章在香港上岸時,港府還是準備了盛大的儀仗隊,并鳴禮炮17響,以示尊重。而在此前一天,孫中山已乘船來到香港海面,不放棄與李會面的可能。港英當局通知孫中山,由于幾年前應中國政府要求對他的驅(qū)逐令尚未期滿,所以不準他上岸,但如果李鴻章同意“兩廣獨立”,即允其上岸與李會談。在船上,孫中山仍是“兩手準備”,一面等待卜力與李鴻章的會談結(jié)果,一面籌劃惠州起義。
卜力給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的報告說,他與李鴻章見面后,再三對李決定離粵北上表示遺憾,甚至勸他說這個任命是由極端保守、首先提出進攻使館的端王載漪簽署的,暗含此令有頑固派官員誘李北上而害之之意。李鴻章則反駁說,此令并非端王簽署,確是太后和皇上簽署的。卜力一再強調(diào)他對廣東、香港穩(wěn)定的重要,力勸他不要輕易北上,但都為李鴻章婉言拒絕。相反,李不僅根本不提與孫中山的合作,反而強調(diào)香港總督應禁止顛覆分子以香港為基地,強調(diào)威脅粵港安定局面的主要因素是香港的“三合會”和其他危險人物,矛頭明顯指向?qū)O中山。隨后的談話表明,李鴻章此時更為關(guān)注的并非粵港,而是國家未來面對的局面。此時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已被殺,義和團與清軍正在攻打各國駐華使館。李鴻章顯然意識到,如果攻下各國使館,對清王朝來說結(jié)果將是災難性的。所以他對卜力說,如果只有德國公使被殺,列強就無權(quán)決定由誰來當皇帝;但是,如果所有公使都被殺害,情況就不一樣,列強這才可合法干預,決定誰當皇帝。他進一步問道,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列強將選擇誰。卜力答道,列強“大概會征詢他們所能找到的中國最強有力的人意見,看怎樣做最好”。李緊接著說,不管太后有什么過錯,她“無疑是中國最有能力的統(tǒng)治者”。然而,英國的殖民部卻據(jù)此認為李鴻章本人“不是不樂意當皇帝”。這種推測究竟有多大的準確性著實可疑,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大英帝國希望李鴻章能當皇帝的潛在愿望。
在會談中,李鴻章還請求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后一定要寬宏大量,不要采取報復措施。他告誡卜力說,報復只會激起中國人更普遍的仇外情緒。
總之,此番會談表明,李鴻章現(xiàn)在已毫無與孫合作、實現(xiàn)“兩廣獨立”之意。但孫中山的助手、興中會領(lǐng)導人之一陳少白仍不死心,還是登上了李鴻章的坐輪,企圖讓隨李而行、也非常熱衷此事的劉學詢能再三勸說李鴻章改變主意,但劉無奈地對陳說,李鴻章“意甚堅決,無法勸阻”。至此,孫李合作、“兩廣獨立”的計劃宣告結(jié)束。
李鴻章雖然“官復原職”,好不得意,但對朝局仍不樂觀,他深知,此時此刻必須慎之再慎,走錯一步將滿盤皆輸,很可能難保性命,因此決定還是按以前計劃先到上海,等待局勢進一步明朗。所以7月21日到達上海后,他便以健康為由要慈禧賞假20日。這時,慈禧太后明顯亂了方寸,政策非常矛盾。她一方面急盼李鴻章前來與洋人打交道,有求和之意,另一方面仍重用極端主戰(zhàn)的頑固派大臣,態(tài)度似乎更趨強硬;7月28日,她將反對與列強盲目開戰(zhàn)的大臣許景澄、袁昶處死,8月7日,卻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quán)大臣負責與各國外交部電商“停戰(zhàn)”。8月11日,又將反對開戰(zhàn)的大臣徐用儀、立山、聯(lián)元處死。五大臣被處死,中外震驚,李鴻章在上海得此消息不禁哀嘆“成何世界”!很可能,他為自己沒有貿(mào)然北上感到慶幸,此時更明確表示哪怕被朝廷“嚴譴”,也不能北行。他在給朝廷的密折中明言了對朝政、對自己有可能被義和團和政敵打殺的擔憂:“每讀詔書,則國是未定,認賊作子,則人心未安。而臣客寄江南,手無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闕,道途險阻,徒為亂臣賊子作菹醢之資,是以小作盤桓”。所謂“菹醢”,是指被剁成肉醬。所以有同僚對他正式被任命為議和全權(quán)大臣表示祝賀時,他卻十分淡然。他深知政治講究的是實力而不是名分,如果朝廷政治格局不變、慈禧態(tài)度無根本性變化,自己其實只有全權(quán)之名而并無實權(quán)。此時,他不顧“龍顏”有可能“大怒”,多次遞折要求慈禧徹底改變態(tài)度;一再向慈禧施壓,要求一定要將外國駐華使節(jié)平安送出京城并且剿滅義和團,他還斗膽要朝廷下“罪己之詔”。當然,他絲毫沒有反對慈禧之念,當有外國外交官對他透露各國公使有讓慈禧歸政光緒的打算時,他斷然反對,并為慈禧開脫辯護:“太后訓政兩朝,削平大難,臣民愛戴,此次拳匪發(fā)難,只恐禍起腋肘,不得已徐圖挽救”。
此時慈禧自顧不暇,鞭長莫及,所以李鴻章一直在上海 “小作盤桓”,他在等待局面的根本性變化。8月15日,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慈禧倉皇出逃;8月20日,朝廷以光緒皇帝名義發(fā)布“罪己詔”;9月7日,朝廷發(fā)布剿滅義和團的諭旨,反而誣稱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非痛加鏟除不可”;9月8日,朝廷電旨再次表示“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幾乎是央求李鴻章“即日進京,會商各使,迅速開議”,甚至低三下四宣示李鴻章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轉(zhuǎn)坤,匪異人任。勉為其難,所厚望焉。”朝廷竟然公開承認大清王朝此時的生死存亡全賴李某一人,想來也是萬般無奈。此時,李鴻章才認為北上 “議和”時機成熟,于9月15日離開上海北上,開始為挽救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作最后的努力。作為晚清重臣長達40年之久的他,很難做出別的選擇。他的命運,已很難與這個腐朽不堪的王朝分開了。
總之,從1900年1月中旬李鴻章東山再起,到廣東任兩廣總督,到9月中旬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8個月間,政壇風云劇變,充滿驚濤駭浪。李鴻章身處政治的風口浪尖,種種無比尖銳的矛盾集其一身,稍有差池則大禍臨頭。在這短短幾個月間,康有為、梁啟超的祖墳為他所掘卻仍能諒解他,孫中山為反清革命一再策反他,港督卜力想穩(wěn)定粵港局面竭力挽留他,慈禧要與列強“和談”自保最終也不能不完全依靠他。彼此不共戴天的各種政治力量在關(guān)鍵時刻竟都對他抱有某種期望,都如此看重他,而他也能周旋其間,應付裕如,足見其對“政治”、權(quán)謀的把握可謂“爐火純青”。
本文相關(guān)信息
- [有關(guān)專業(yè)] 風機技術(shù)將向高效低噪音方向發(fā)展
- [新聞資訊] 風電制造業(yè)需防止產(chǎn)能過剩
- [新聞資訊] 風機行業(yè)“兩化”“一低”的發(fā)展趨勢
- [新聞資訊] 風靡港臺的“綠色生活” 到底是個什么概念?
- [有關(guān)專業(yè)] 風能發(fā)電機技術(shù)在穗突破 磁懸浮風能發(fā)電世界首創(chuàng)
- [新聞資訊] 風機運行中電力和風力參數(shù)的監(jiān)測
- [新聞資訊] 風機振動分析的誤區(qū)及治理
- [新聞資訊] 十大類再生資源回收現(xiàn)狀和趨勢預測
- [新聞資訊] 風機制造業(yè)商機初顯
- [新聞資訊] 風機軸承:瓦軸擴市場保增長的新亮點